2006年8月31日 星期四

不可錯過的精緻演出:凱瑟琳柯拉德(Catherine Collard)彈奏海頓鋼琴奏鳴曲

Haydn_Catherine_Collard_Lyrinx_c.JPG
海 頓爺爺對莫札特還有貝多芬的影響深遠,自不在話下,單是數目超過百首的交響曲,就足以對兩位後輩帶來莫大的壓力,更別提數目同樣驚人的鋼琴奏鳴曲以及弦樂 四重奏。大概只有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在數量上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但是呢,海頓的鋼琴奏鳴曲,卻似乎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即使我們重質不重量,我的認識 是,海頓最出色的多首鋼琴奏鳴曲,可能甚至比莫札特的同類型作品來得更精彩,反覆聆聽之餘,甚至會讓人以為是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或是中期一些袖珍可 愛奏鳴曲(例如22號和24號)。
大 多數鋼琴家頂多挑個幾首來演奏,展現一下自己的演出曲目的廣度。就筆者所知,鋼琴大師裡頭,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在1980年代替PHILIPS灌錄了四張十一首海頓奏鳴曲,至今仍是著名的版本(可惜我僅僅聽過一張)。此外,就屬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的功夫下的最深了。李希特在「筆記與對話錄」中明白提及他對海頓的喜愛程度(p. 174, p. 257),甚至不亞於莫札特。而海頓的奏鳴曲,也持續出現在他的演出曲目中。他總共演出過十九首,其中,降E大調第62號(Hob.XVI:52),從 1946年開始,總共演出了103次,算是次數最多的一首;其次是C大調第58號(Hob.XVI:48),從1966年開始,總共55次。李希特在 DECCA灌錄的兩張奏鳴曲集,是一窺李希特權威演奏的最佳選擇。

一九九三年英年早逝的法國女鋼琴家凱瑟琳柯拉德(Catherine Collard)在LYRINX所灌錄的三張海頓鋼琴奏鳴曲集,則是另外一個喜歡海頓的愛樂者都務必要收藏的珍品。三張唱片分別灌錄於1989年(LYR 082),1991年(LYR 108),與1993年(LYR 126),1999年唱片公司集結成套便於收藏(LYR 193/3),總共收錄了12首最著名的奏鳴曲。她的演奏帶有法國鋼琴家那種自然、精緻、與典雅,即使在慢板的樂章,她似乎也具有李希特那種維持樂曲張力 的特殊能力,藉著順暢的長樂句,將音樂結構抓在一起(例如第31號的第二樂章,長達13分鐘)。她的觸鍵敏銳,力道多變,仔細聽,會發現即使在簡單的分解 和絃甚至切分音,她都可以彈出不同的觸感,細節非常豐富。又例如第五十號(Hob.XVI:37),第一樂章光輝的快板樂章中,歡娛的主題猶如蹦出石頭的 孫悟空,或是像是成群動物從掙脫鐵籠重獲自由那種渾然天成的喜悅,可見得海頓爺爺創造出生動旋律的能耐,而在嚴守奏鳴曲形式的前提之下,讓樂曲很自然的流 動,動感十足。而在慢板樂章,表現出莫札特所欠缺的那種內省、謐靜的特質。詼諧的輪旋曲樂章,除了主題得到充分的發揮之外,不時有出人意表的音符。

LYRINX是法國的唱片公司,專門發行製作精美、發燒級錄音、精采演奏的古典曲目。目前由Harmonia Mundi負責全球發行的工作。這三張鋼琴錄音也相當優異,史坦威的琴音飽滿圓潤,顆粒清晰,完美捕捉凱瑟琳柯拉德變化多端的觸鍵力道與音色變化,即使用 我的小隨身聽來欣賞,都可以感受到如臨現場般的動人。

[08/31/2006]

2006年8月28日 星期一

德米登科(Demidenko)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協

tchaikovsky_demidenko_hyperion_c.jpg
柴 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算是最受歡迎的鋼琴曲之一吧,即使不是從頭到尾都耳熟能詳,至少樂章一開始那段雄偉的旋律,絕對是過耳不忘。不過,這種通俗 的曲子,多半是偶爾拿出來聽一兩遍,過過癮,之後又擺回架上,等待下一次出頭天。而在眾名家傳奇盤環伺的情況下,真正有幸到唱盤裡玩耍的版本,更是屈指可 數。因為欣賞者很難從新的錄音中得到新鮮感。鋼琴家往往為了不落俗套而想盡各種噱頭。例如Pogorelich在DG的版本,深沉而緩慢,力道十足但是不 會有虛浮之感,算是佳作。另外,也有找出原始版本的(就是被安東魯賓斯坦批評為垃圾之作、不可演奏的那個版本,老柴後來有修正過的版本是目前通行的版本) 嘗試。
俄 國鋼琴家德米登科(Nikolai Demidenko)灌錄的版本,倒是表現出值得一聽的特色。第一樂章開始的序奏部份,是本曲最著名的段落,基本上是由管絃樂前奏、鋼琴接手之後的華麗裝 飾奏、以及管絃樂總奏再現所組成,隨後在安靜的過門之後,由鋼琴奏出快速、不安、卻沒有什麼特色的第一主題(相較於華麗的序奏,任何主題都不免遜色)。第 二樂章採取三段曲式,在長笛甜美旋律的帶領之下,充滿田園風格的第一段,與激昂的中段產生強烈的對比。第三樂章帶有濃烈的俄羅斯曠野風情,鋼琴奏出的輪旋 曲主題充滿無窮的衝進與活力,與隨後出現的主題產生強烈的對比。那個主題和第一樂章序奏的主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到樂章最後,也營造出同樣華麗動聽的高 潮。

這個版本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第一樂章開場這段序奏。以接近快版的速度開始,不同於一般版本刻意放慢速度以強調莊嚴雄偉的感覺。鋼琴的裝飾奏一開始也採取 相同的速度,不過到了中段(類似迷你展開部),德米登科刻意放慢速度,減弱音量,讓快速音符呈現出一種近似恬靜的氣氛。德米登科這種方式除了增強的速度與 力道的對比之外,也讓這個著名的宏偉序奏扮演著類似歌劇序曲的結構作用。因為那段漸慢速與漸弱音量的表現,讓人想起第一樂章稍後的長大裝飾奏,更讓人想起 第二樂章的田園氣氛。因此,德米登科別出心裁的演奏讓這段序奏以簡潔的方式提示接下來整首曲子的精華。德米登科彈奏的第二主題,以比較慢的速度呈現。不 過,寧靜的氣氛很快地就被鋼琴逐漸激昂的琴音給破壞,以驚人的速度與技巧在漸弱的聲中結束呈示部。德米登科充分掌握住鋼琴家展現高超技巧的其他幾個關鍵環 節,儘管速度已經飛快,卻還能在更上一層樓似地加快,像再現部第一主題所發展出來的小高潮,以及第二主題再次引發的高潮。德米登科盡其所能地將每個可能的 對比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個出色的版本。補白曲目是史克里亞賓(Scriabin)的鋼琴協奏曲。

[08/28/2006]

2006年8月23日 星期三

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

tchaikovsky_swan_lake_svetlanov_c_s.jpg
天 鵝湖最著名的樂段就是雙簧管奏出哀怨、悽冷的主題。但是,聆聽天鵝湖全曲,要等到第一幕的最後一段,當沮喪的王子齊格菲(Siegfried)從生日舞會 中脫身,準備鬼混打獵之際,撇見成群天鵝的曼妙身影時,才驟然傳入聽眾的耳朵。可以想像現在演出時,這個橋段一定是非常具有震撼性的。這種震撼性不同於管 絃樂總奏那種大鳴大放,而是驀然回首,發現珍寶哪種靈動,而心靈觸動的感覺,就由弦樂的急促震音開始,在豎琴波光淋漓的氣氛中,優雅的天鵝在水中現身。
原 來柴可夫斯基也會賣關子。當這段美妙的旋律短暫現身之後,第一幕就結束了。而第二幕一開場,仍舊以那段動人的旋律開始,意味著,情境(夢境?)持續進行 著。而源源不絕的美妙圓舞曲樂段,意味著王子齊格菲除了欣賞整群天鵝的曼妙舞姿之外,也融入她們的歡樂氣氛中,踩著同樣的節奏,跟著迴旋。也在同時,愛上 了天鵝公主奧黛塔(Odette)。奧黛塔對王子吐露真相。奧黛塔和她的朋友們被邪惡的魔法師羅斯巴特(Rothbart)施以魔咒控制,唯有在午夜接近 清晨時分才能暫時恢復人形。除非能獲得年輕男子的真愛,並且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之下致個人死生於度外,表現出完美的真愛,否則這個魔法永遠無法解除。王 子願意承擔解救公主的使命,邀請她到第二天的選妃舞會,他承諾在舞會終將宣佈取她為妻。

第三幕的情節,有點類似中文寫作「起承轉合」的轉。這裡,原本應該是美麗結局的愛情故事,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對奧黛塔施加魔法的惡徒羅斯巴特 (Rothbart)決心破壞奧黛塔的主意,帶著他的女兒奧黛兒(Odile),化身成奧黛塔的樣子,艷光四射地出現在舞會會場。只有短暫相處經驗的王子 自然沒有辦法分辨,與她共舞,並宣佈將取奧黛兒為妻。奧黛塔這時才狼狽地從窗戶爬進來,可惜為時已晚。羞愧而絕望的奧黛塔逃回天鵝湖,而懊惱不已的王子齊 格菲緊追在後。這幕有趣的是,跳舞的段落很多,但是都不怎麼很起勁的感覺。六位參與選妃的公主分別跳個一段舞蹈,可是都很平庸,雖然還是圓舞曲的三拍子, 下行旋律的特徵讓人昏昏愈睡,或許是要表現王子的心境吧。當假公主出現時,雙簧管奏出的是變調的天鵝湖主題,可惜王子就是沒聽到不一樣。不過,柴可夫斯基 倒是替王子齊格菲還有假公主奧黛兒準備了許多首跳舞的曲子呢。除了一段長達八分多鐘的變奏曲之外,還寫了四段民族風味的舞曲。最後一幕場景,奧黛塔出現 時,天鵝湖主題再度被扭曲變奏,原本甜美的音樂突然激動起來,顯然大家都慌了。

事情大條了,王子齊格菲要怎樣善後呢?第四幕成為戲劇性的焦點。在天鵝湖等待奧黛塔好消息的天鵝們,紛紛圍在哭喪著臉的奧黛塔身邊,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 根據詛咒,一但愛上她的人變心了,她就得死。切分音的天鵝湖旋律,以及十分陰暗的幼天鵝舞,藉著純真的幼小天鵝的舞步來對比大難臨頭的焦慮不安,低鳴的節 奏聲暗示著眾天鵝命在旦夕。故事最後,王子齊格菲找到公主奧黛塔,依舊對她宣示愛意與忠誠,不過為時已晚,魔法師羅斯巴特施法捲起滔天巨浪,阻礙兩人的相 好,而奧黛塔就這樣跳入滾滾湖水中。齊格菲也緊跟著跳下去。這個舉動破解了魔咒,所有的天鵝都變回少女模樣。此時黎明的曙光冉冉升起,旭日的光輝照映在湖 面上,王子與奧黛塔終於能廝守終身,往幸福的彼岸飛去。這段音樂出現在最後兩個場景,加快速度的天鵝湖主題,掀起一陣陣高潮。

據說,「天鵝湖」的首演非常失敗,除了舞團與編舞不理想之外,樂團指揮甚至私自更動樂譜,借用別的曲子的圓舞曲片段。當然當時的時空背景與觀眾的素養不 夠,團員準備不足,終究是情有可原。然而,或許柴可夫斯基本人也有些策略上的輸呼。我在想,為什麼柴可夫斯基不像歌劇一樣,將全曲中的好聽旋律都擺進前奏 曲呢,就像後來廣受歡迎的「天鵝湖組曲」一樣,從天鵝的旋律開始,這樣子至少第一次接觸全曲的台下聽眾會抱著滿心期待,耐心等候劇情的發展。全曲中的前奏 曲也很動聽,但是總是不夠通俗。

「天鵝湖」全曲,我只聽過史維特拉諾夫(E. Svetlanov)在1988年所灌錄的版本(Melodiya SUCD-10-00403-405),令人激賞,特別是最後的場景樂段,盡情揮灑的銅管,將俄羅斯的粗曠與劇情的黑暗面充分呈現,不流於煽情,也沒有修 掉太多稜角,是我特別喜歡的地方。

[08/23/2006]

2006年8月18日 星期五

波里尼演奏蕭邦前奏曲

Chopin_preludes_Pollini_DG-c.jpg
時 隔多年,終於以便宜的價錢購得義大利鋼琴家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於1975年所灌錄的名盤,蕭邦的前奏曲作品28 (DG 413796-2)。很多愛樂者對於波里尼的成名經過已經耳熟能詳了。1965年贏得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金牌之後,為了進一步磨練琴藝,消聲匿跡數年,直到 一九七零年代初期,以一系列由DG所發行的鋼琴獨奏曲專輯,廣受古典音樂界好評。這些專輯涵蓋範圍甚廣,從貝多芬的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到蕭邦,史特拉汶 斯基的彼得洛希卡,普羅高菲夫的第六號奏鳴曲,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舒曼的交響變奏曲與C大調幻想曲,每一張無不成為多年來愛樂者的收藏珍寶。這其中, 三張蕭邦的鋼琴獨奏專輯更是讓人驚艷。蕭邦的練習曲在他手中就像前奏曲一般精美,波蘭舞曲,還有前奏曲,短短的30多分鐘收錄在一張CD中,高價版。這三 張蕭邦專輯只曾經收錄成盒裝,此外,就我所知,除了波蘭舞曲出現在The Originals系列之外,DG不曾單獨發行過中價版。顯見唱片公司以及愛樂者心中,對於他們的高度評價。
我 早在一九八零年代就購入蕭邦的練習曲,算是我的前幾張CD收藏之一。當然是非常喜歡波里尼的演出,不過呢,卻遲遲沒有跟著購買另外兩張。不見得有什麼偉大 的理由,有時候買CD就是這樣,有些東西你知道是必買品,但是,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百分之百的篤定感,反而失去了對那張唱片的好奇心,遂不急著現在買,反正 DG這麼大的唱片公司也不可能讓這麼出名的演出絕版,一定找得到。就這樣,前奏曲,還有波蘭舞曲,就擱著。直到最近才終於決定把它們納為己有。這張唱片雖 然印刷都是寫"made in west germany",但事實上在CD內緣刻著"made in germany by universal M & L",因為DG成為Universal是最近幾年的事,所以這張CD顯然是最近幾年新壓制的再版。可見得新舊樂迷對這張唱片的需求有多高。

當然,對於這張名盤,不需要多作介紹。如果有看到便宜的價錢,就買下吧,絕對不會後悔的。我的聆聽感覺是,波里尼的演奏很容易親近,沒有比較極端的個人色 彩,每首前奏曲都在完美的技巧支持之下呈現出來,非常具有典範級的身價,不管是初次接觸蕭邦,或是已經是有多年功力的老手,都是不二之選。或許是錄音的關 係,這個時期鋼琴聲音聽起來感覺比較結實,集中,音場沒有像最近的錄音那樣大。這樣子的錄音方式聽起來比較能展現出清楚的音粒與雄渾的節奏,相當過癮。

[08/18/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