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6日 星期二

李希特與巴夏伊的日本演出

日本愛樂人迷李希特是眾所皆知,最近拿到一張李希特的最後一場公開與管絃樂團合作演出的實況錄音(LAUREL LR-902),解說裡頭有一段描述,頗為有趣。讓人對於七零年代的冷戰對抗,與蘇聯音樂家要在那樣的鐵幕統治之下的生存之道,有些認識。特摘譯如下:



一九七零年,李希特到日本進行一連串的演出行程。在成行之前,他對經紀人表示,他只想開獨奏會,沒有意願跟管絃樂團合作,除非俄國指揮巴夏伊(Rudolf Barshai)能夠到場指揮。日本經紀人馬上跟蘇聯當局聯絡,希望能夠請巴夏依專程趕到日本以成全此事。蘇聯當局的回應是,巴夏伊忙於樂團事務,無法成行。(後來知道這是蘇聯當局的推辭,因為文化部官員根本就沒有把這項請求的訊息傳達給巴夏伊。)日本經紀人碰了灰之後,把這個消息告知李希特,並問他是否願意和其他指揮家同台,包括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李希特的答覆是,除了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與巴夏伊之外,其餘免談。因為他覺得絕大多數的指揮家在指揮協奏曲伴奏的心態都欠缺對於藝術與音樂的忠實(integrity)。李希特要求與他合作的指揮家必須是百分之百地忠於音樂的詮釋,具備這樣特質的指揮家,在他看來,已經是如鳳毛鱗爪般屈指可數。




眼見李希特與管絃樂團合作的計畫即將破局,日本方面契而不捨地與蘇聯文化部進行頻繁的聯繫。甚至派了一位代表,專程到俄國的黑海,想當面對巴夏伊提出邀請。不過大師出門度假,這位代表並沒有找到人。直到巴夏伊度假回來,他在文化部的友人對他說:「我把整個黑海找遍了也找不到你。你趕快準備動身前往日本。」巴夏伊的答覆是,他和樂團還有工作要做,走不開。他的朋友聽到之後,急著說:「如果你不想我一命嗚呼,明天就給我啟程。上級叫我不論死活都要找到你。」

巧的是,蘇聯的文化部長佛賽娃(Furtseva)正好在日本訪問,而且正值李希特給了一場音樂會之後,取消了所有和管弦樂團的合作場次。日本管絃樂團遂提出陳情,希望巴夏伊能獲准到日本來。甚至日本共產黨的黨代表也公開請求佛塞娃介入斡旋;她真的作了,巴夏伊也終於獲准,或者說授命,到日本替李希特伴奏。

根據記載,巴夏伊與李希特在日本總共合作了兩場音樂會(可惜至今仍未有錄音發行),第一場演出莫札特的協奏曲第27號與22號,第二場演出貝多芬的第三號協奏曲。一直要等到24年後,才又在日本共同合作。



這張CD絕對是值得愛樂者收藏的。曲目本身就罕見之外(第一號與第五號,通常只收錄在全集),這張CD因為是李希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演出莫札特的這三首協奏曲,所以就這點而言,就是個非常珍貴的錄音;再加上這是兩位大師難得在東京聚首,而且是李希特最後一次公開與管絃樂團合作(至於到底是不是最後一場音樂會呢,我還不太確定),更是增添許多價值。李希特彈奏時似乎刻意不用踏板,而純粹用觸鍵的力道來呈現樂曲的不同風格。第五號協奏曲的慢板樂章,鋼琴與弦樂的深情對話,在恬靜之中傳達出一種獨特的豁達美感,頗讓人動容,可以想見巴夏伊掌控樂團的功力頗深。錄音還不錯,可以聽得出來麥克風離鋼琴很近,可以聽到很多細節,倒是樂團的音色有時候就顯得有些粗。李希特並不會像其他鋼琴家那樣,用輕巧的觸鍵來突顯莫札特的活潑可愛。相反地,這場音樂會讓我感覺到的是一個自得其樂,優遊自在地在音符之間穿梭跳躍的鋼琴初學者,有一點任性,但是該正經的時候也不敢造次。不管怎樣也很難想像,這會是李希特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卻不是告別音樂會。他自己一定沒有自覺到這一點吧。

09/15/1970 - Tokyo, with NHK SO, Richter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7
K595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2 K482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2
Finale (安可曲)

09/18/1970 - Tokyo, with Richter, Yomiura Nippon SO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3 Opus 37

03/03/1994 - Tokyo, with Japan Shinsei O, Richter LAUREL LR-902 (CD)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1 K37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5 K175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18 K456

[08/16/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