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9日 星期一

巴哈的夏康舞曲

bach_oleg_kagan_erato.jpg

每 回聆聽巴哈的夏康舞曲,總是免不了在心中引發一種難以形容的、特殊的感覺。無可諱言地,那是一種源自音樂的感動,但是這種感動並不同於我們聆聽巴哈的其他 音樂,例如布蘭登堡協奏曲,或是其他作曲家的樂曲。那是一種非常具有震撼力,宛如千軍萬馬般的氣勢,但是區區一把小提琴的力道和鋼琴甚至管絃樂曲的氣勢又 怎能比擬。該如何寫起呢?就從我第一次感受到它的「威力」開始吧。


bach_kantorow_denon.jpg

國 中的時候,第一次從經典唱片公司買到CD盜版的版本,獨奏者是法國 小提琴家康托洛(Jean-Jacques Kantorow)。應該是由DENON發行的,現在好像已經很難看到這個版本了。當時也參考的一些音樂入門書,知道這組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的重要性,特 別是d小調第二號組曲的夏康,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不過第一次接觸,還著實吃的不少苦頭。首先是得適應獨奏小提琴那種屬於比較尖銳刺耳的音色。通常這個問題 不只是播放器材所致,往往是小提琴音色本身的關係。而巴洛克時期小提琴家往往得拿琴弓在琴弦上使勁壓下並滑過,以便製造出和絃的效果,當代小提琴的弓通常 張的比巴哈那個時代還要緊,這使得小提琴家在演奏這種和絃的時候得比較吃力,聽眾還得忍受那種凸兀的強音,利用腦中的殘響製造共鳴效果。除了音色之外,曲 子長度也是很難克服的,要聽一把小提琴連續拉奏十多分鐘,本身就不是件易事,再加上夏康舞曲是位於第二號組曲的第五個樂章,等待的過程很容易讓一開始練習 欣賞的聽者喪失注意力。一開始我就碰到這種情形,不過,反覆聽了很多遍之後,突然在某個時刻,被樂曲吸引住了。那是大約第一大段變奏進入高潮的階段,轉為 大調慢板之前,忙碌的小提琴家製造出三個聲部的效果,一種極為悲愴又雄渾的感受油然而生,讓人覺得痛苦,但是又願意繼續聆聽;在最高潮的地方,作了一個明 快的了結之後,馬上進入動人的大調變奏樂段,那是一種情感的急速昇華。那時候我還記得心理頭第一個想法是,這樣的音樂真的來自人間嗎?從那個時刻起,我就 認定巴哈的這套組曲將成為我最喜愛的樂曲之一。


bach_szeryng_cbs.jpg

夏 康舞曲是一種根據彽聲部的節奏變化而成的變奏曲形式,從稜角銳利,嚴肅而苦惱的八小節簡短主題呈示開始。巴哈這首夏康是由主題加上32段變奏所組成的。這 個主題只有八小節,反覆一次,充滿了豐富的和聲,彽聲部確定的節奏的樣式,包括了切分音,高聲部展現出主題旋律。因為小提琴在拉奏四個音符的和絃時,必須 將弓迅速滑過四條弦的技法,囿於弓的高張力,不可能同時接觸到四條弦(用吉他來演奏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這種技法因此在拉奏這個主題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 風格,有些著重在高聲部的旋律線,有些則突顯彽聲部的部分。變奏曲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段維持在d小調,從緩慢延展的變奏開始,主題歷經各種變化演繹, 增加各種音符與加快節奏,進入三聲部快速跳弓的段落。大量的音符快速地從小提琴釋放出來,低聲部就像頑固低音似地數著相同的節拍,第二大段始於樸素的主題 在大調上呈現,而且和絃之間稜角不在,前面激昂的樂段之後聆聽者的心靈得到和煦的慰藉,像是在狂風暴雨的黑夜躲進深山裡頭的教堂得到保護與庇祐的感謝心 情,主題變裝之後,儼然讓我們,遠離一切恐懼與罪惡,讓失落孤單的靈魂找到歸屬,讓庸俗的心靈得到昇華,親炙上帝的容顏。進入第三段也就是尾奏的部分,小 提琴的音色讓暫時昇華的心情回到戒慎的警戒狀態,彷彿我們在暴雨過後,我們又準備重新上路。只不過這次我們帶著新的動力與肯定,這次我們不在孤單面對險 阻。小提琴的音色,尤其是低聲部,充滿著自信與穩重的感覺,而幾經演繹之後,最初的主題再度以雄渾的力道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一切,都是源自這樣一個小小的 音種,讓人不得不讚嘆巴哈的高明之處。


bach_szeryng_dg.jpg

康 托洛的錄音帶版本已經不知流落何方,就算從舊箱子裡挖出來,恐怕也已不堪使用,目前正打算購入 CD。不過,謝霖(Henryk Szeryng)的著名版本卻成功地維繫了我對於這些曲子的喜愛。當時是一九八七年左右,謝霖在DG灌錄的立體聲版本還未在國際版發行,日本的DG率先推 出CD版,當時可是花了我一千多塊錢購入,所費不貲呢。儘管後來DG以低價版推出之後,變成非常容易取得的版本,這個日本版的唱片依舊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不過這套CD現在也不在我身邊,研究所畢業時,我將它送給好朋友當作紀念。前不久又取得謝霖早先在CBS灌錄的單聲道錄音,這次可是當成寶貝一樣收好。謝 霖的演奏風格頗為平實敦厚,沒有刻意誇張的花俏炫麗,但是始終有堅實的技巧做後盾。有些該反覆的部分並沒有反覆。


米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也錄過兩次全集,DG的那套算是第二套,據說是米爾斯坦最滿意的一次錄音,確實也是名符其實的好版本。嚴格說起來,也是我聽得最多次的 版本。他的演奏總是充滿著精準的技巧與不拖泥帶水的句法。不管是快速的吉格舞曲、庫朗舞曲,或是賦格,抑或是沉穩緩慢的阿勒曼舞曲與薩拉邦德舞曲,行雲流 水般的流暢與說服力,讓人深受著迷。米爾斯坦較早期在EMI的錄音,我直到大約一年前才購入,但是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在欣賞。至於他在薩爾斯堡的音樂會實況 (Orfeo),則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錄音之一。


卡 崗(Oleg Kagan)的版本非常特殊。我共有三張他所演奏的巴哈無伴奏。第一張是他在Live Classics所發行的一場音樂會實況錄音(1979),收錄了奏鳴曲第一號與組曲第二號,包括夏康舞曲。這張CD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參見前文)。另 外在同一家唱片公司也發行一張包括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號(李希特演奏鋼琴部分!)的組曲第三號。最近又在網路上尋覓另外一套全集的版本,由ERATO所發 行,收錄於阿姆斯特丹的演奏會實況錄音。當時(1989)卡崗已經罹患重病,技巧上比起1985 年那次也稍微有點吃緊。但是他演奏這套曲目的嚴謹態度依舊清晰可辨。整場音樂會都是巴哈的無伴奏曲,這對於音樂家,對觀眾,都是很大的考驗,也要求很高的 水準呢。


bach_kremer_philips.jpg

除 了這些之外,我還收藏了一些全集版本:黎奇(Ruggerio Ricci)、羅桑(Aaron Rosand)、韓黛爾(Ida Haendel)、明茲(Shlomo Mintz)、克萊默( Gidon Kremer on ECM)、海菲茲(Jascha Heifetz)、
bach_menuhin_emi.jpg

曼紐因新錄音(Yehudi Menuhin)等等,遺珠之憾則有帕爾曼(Itzhak Perlman)、葛羅米歐(Arthur Grumiaux)等名家。


[09/19/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