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托斯卡」的四個主角,或五個?

modonna.jpg
欲罷不能,再來談談「托斯卡」(Tosca)的故事。我們知道劇中有四個主要角色,逃犯Angelotti,畫家Cavaradossi,歌手Tosca,還有惡棍Scarpia,但是,你可曾想過,故事中還有第五個主角?
Cavaradossi 是個理想主義者,這點表現在他承受折磨時的回應方式。他受了哪些折磨?情感上,他受到Tosca的折磨,因為她善忌、多疑、不太容易相信他。第一幕,她到 教堂找他,敲門敲了很多次之後門才開,她就覺得有異狀。他一直催促她趕快離開,她也起疑,等到她看到畫中帶有藍眼珠的美麗女子,她頓時妒火中燒,要求他解 釋。這些小細節代表著他們倆個人平常的相處模式,也因此她不時對自己的這種多疑猜忌感到愧疚,進而賴皮說他一定不會跟他計較的。對Cavaradossi 而言,為了愛情,為了Tosca,這點心理的折磨不算什麼。除了Tosca之外,Cavaradossi也受到肉體的折磨,Scarpia為了探聽逃犯的 下落,將他綁起來刑求,但是他出於對老友的諾言與忠誠,出於對拿破崙領軍的民主部隊效忠,他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堅不吐實。對他而言,肉體的折磨不算什 麼,因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永遠有個理想作為指引他的力量,那就是對於藝術與公義的追逐。另外一個層次的折磨,就是他即將失去Tosca的遺憾。他說他 不害怕死亡,但是,死亡將會使得他們倆人永遠分離,這點讓他感到恐懼。他害怕的是失去Tosca。當最後,命運的安排,使得他在滿懷著遠走他鄉夢想的理想 憧憬之下死亡,令人不聲唏噓。這一回,心中的理想再也不能帶領他度過難關了。

Tosca是劇中的英雄。性格上她是個信仰非常虔誠的教徒,常常禱告,對於聆聽告解的神父,永遠藏不住秘密。感情上她非常執著,認定充滿藝術氣息與理想的 Cavaradossi是她的愛人。但是她卻又非常的容易忌妒。殊不知正是這一個性格特質,種下了悲劇的種子。但是她又是意志非常堅決的人,能夠很快地就 下決定,做出判斷。當Scarpia虐待Cavaradossi時,她為了保護心愛的人不再受苦,遂把逃犯的藏匿之處抖出來。Cavaradossi對此 頗不諒解,但是嚴格講,她並不知道他與逃犯之間的關係,也不知道重要性。當她無法忍受精神上的煎熬時,她做了一個選擇她認為是正確的選擇。孰料,得意忘形 的Cavaradossi為了逞口舌之快,又得罪了Scarpia,以致被押入大牢等待處死。這時候,Tosca又再一次面臨沉重的心理煎熬。因為剛剛她 做出了被認為是出賣朋友的事情,惹得Cavaradossi不快之後,她也相當內咎,而現在要拯救愛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跟惡棍Scarpia打交道。不 過這個惡棍垂涎Tosca的美色已久,想要藉此機會得寸進尺,佔便宜。這個時候,她該怎麼選擇呢?她做了一個極為勇敢的選擇,幹掉這個惡徒。這需要堅決的 決心,時機來到十,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快狠準。而她也同時做了一個聰明的選擇,她虛與蛇委地和Scarpia達成協議,要求他先寫好讓他們倆人自由遠行 的通行證,才要跟他相好,而且還想好一個讓Cavaradossi免於一死的辦法,就是讓槍隊打空包彈,他則裝死倒地,等到四下無人,Tosca再去喚醒 他,遠走高飛。就這樣,完美的選擇計畫,以及完美的殺人動作(應該算是自衛殺人吧,不過她似乎將匕首藏在背後,似乎又是預謀在先)。最後,等待槍隊行型的 Tosca,甚至還想怎麼不快點,看著倒地的Cavaradossi,她還遠遠的讚嘆他的帥氣。豈知,人算不如天算,抑或是天不從人願,他真的死了。到底 是哪個環節出錯了呢?終於,Tosca在也無法承擔過多的心理壓力,來自Cavaradossi,來自Scarpia,她都挺得過,因為她有信仰指引著 她,但是來自老天爺的作弄,來自聖母的旨意,這已經不是她能夠想像的後果了,簡直是信仰的崩盤。眼見警衛要來捉拿她,她一躍而下,追隨愛人的腳步,離開人 世。這是上帝給她的懲罰嘛?因為她殺了人?因為她出賣人?因為她忌妒?至少她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仍然堅持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Scarpia的角色也很有特色,在鄉里擔任警長的角色,權勢很大,不過就像典型惡棍一樣,仗勢欺人,作威作福。喜歡利用他所掌握的權力來遂行一己的私 利。他執法不公,顯然不只一次有這種執行死刑卻又故意放水的紀錄,以便從中獲取好處。他懂得利用人心,擅長利用人心的弱點來達成目的。第一幕,他見 Tosca回來,從她口中套出誰在教堂裡頭,又在裡頭幹嘛,而因為忌妒而氣在心頭的Tosca竟然說出不利Cavaradossi的話,給了 Scarpia把柄。第二幕,他懂得利用肉體虐待的方式,來逼迫Cavaradossi供出逃犯的下落。此計不通,他更懂得利用精神虐待的方式,藉著刑求 Caravardossi,迫使Tosca情急之下說出可能的藏身處。之後,更藉著將Caravadossi以藏匿逃犯之罪宣判死刑,取得一個有利的條 件。妳的愛人的小命在我手裡,如果要保住他的生命,就乖乖就範,藉此向Tosca要脅。最後,Tosca一刀刺向他的胸口,死前還哀嚎呻吟許久,頗為悽 慘。

戲份最少的是政治犯Angelotti這個角色。第一幕躲到教堂裡找Cavaradossi幫忙,然後躲到他建議的一個花園的古井,豈知藏身地點被 Tosca說出來之後,無所遁逃,在與警方對抗之前就投井自盡了。儘管戲份少,卻是觸發這一切的導火線,也是將Cavaradossi的性格充分發揮出來 的重要角色。

但是,我在想,第五個角色或是是最神秘也最重要的吧。那就是聖母(Modonna, Our Lady)。她分別以各種分身出現在劇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她以Angelotti的姐姐,Marchesa Attavanti,的型態出現。雖然Marchesa這個角色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但是,因為她前幾天到教堂祈禱,深遂的藍眼珠讓 Cavaradossi著迷,遂把她的神態畫在他正在修繕的聖母畫像。此外,Marchesa和畫中的聖母長個很像,和Tosca也很像,除了Tosca 的眼珠是黑色的。Cavaradossi還為此唱了一首「奇妙的和諧」。這兩個分身竟然起了衝突,Tosca為了Marchesa打翻一整剛醋罈子,懷疑 Cavaradossi與她有染,種下悲劇的種子。聖母也是多次禱告的對象,從畫畫師父,到Tosca,到唱詩班。聖母的另外一個分身自然就是十字架,出 現在第二幕Scarpia的房間,也出現在第三幕囚禁Cavaradossi的牢房,更被Tosca拿來放在倒地身亡的Scarpia的胸口。她,作為第 五個角色,或許才是真正的主角吧。普契尼並沒有替聖母或是Marchesa譜寫任何詠嘆調,但是別忘了,全劇中濃濃的宿命感與宗教氣息,正是她擅場的時刻 呢。她是無所不在的。

[10/22/2006]

2006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愛、罪、與信仰:耐人尋味的「托斯卡」

Puccini_Tosca_Mehta_Bocelli_DECCA_c.jpg
最 近喜歡上聽歌劇。以前聽的比較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歌劇都是成套,時間比較長,價格比較貴,而且必須得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熟悉劇情歌詞。付 出這些時間當然常常是很有收穫的,例如卡門,還有魔笛,這兩齣算是我最熟悉的歌劇吧,而且屢屢能夠享受莫大的樂趣。但是除了這兩齣之外,似乎就忽略了其他 的好東西。最近倒是因為盲人男高音波契利(Andrea Bocelli)的緣故而聽了一些。先是普契尼的托斯卡(Tosca),以及韋伯的魔彈射手。
托 斯卡吸引我的地方,先是那首耳熟能詳的「今夜星光燦爛」,不過,儘管聽三大男高音唱過很多遍了,卻只是熟悉那個旋律,而不知道背後的故事。最近拿到梅塔在 DECCA最近的錄音,由波契利演唱的版本,聽到第三幕的時候,突然之間被吸引了。當然除了波契利的唱功還不錯之外,普契尼的作曲更是讓我吃驚。他花了很 多的時間在鋪陳劇情,從獄卒到牢房宣告Mario Cavaradossi的死期已近,到他寫信但是卻泣不成聲,但最後唱出的那「今夜星光燦爛」,感嘆生命的即將終止,以及不再能夠享受對托斯卡的愛。知道 他在唱什麼,更能欣賞這首名曲。普契尼用簡單的配樂器,弦樂部份,安靜的奏出與營造氣氛。而在托斯卡刺殺壞蛋的場景也是一樣,寧靜之中,突然出其不意的刺 殺,還有之後她善後處理屍體的過門。不知道普契尼為什麼要花功夫交代這部分的過門細節。

就這樣我開始喜歡上這齣,讀了歌詞,其實很有趣的故事,對話也很有趣。一開始提到托斯卡的時候就說他是一個忌妒心比較強的女人,之後兩個人再拌嘴的樣子也 很詼諧。劇中還有劇中劇,安排女高音托斯卡跟唱詩班合唱。還有很多宗教信仰禱告的場景,也有一些推理(從麵包被吃光了,推論裡頭藏了逃犯),更有肉體虐待 囚犯,精神虐待托斯卡,讓她左右為難的情景,與托斯卡不堪壞蛋的進逼而在耶穌像面前持刀殺人的劇情,烏龍的假死刑,自殺等等,充滿了各種讓人激動的戲劇元 素。愛情,忌妒,猜忌,慾望,忠誠,犧牲,血光,信仰,詼諧。難道這就是那個時代受大眾歡迎的歌劇都必備的戲劇性條件嗎?或者,這是首部帶著濃烈的戲劇性 懸疑效果的歌劇?不看到最後,不會知道故事是怎麼結束的,而第三幕重逢的小倆口花了很多心力在交代以後遠走他鄉的好日子,在在都替最後的劇情轉折作準備。 短短的不到兩個小時可以在舞台上交代這麼多故事,的確不是件易事。梅塔認為故事發展非常的迅速,就像在觀賞希區考克的電影一樣,充滿各種懸疑以及戲劇性高 潮。難怪最初接受委託的作曲家會上當,誤信這套劇本不適合改編成歌劇,而放棄故事版權(這是出版商的詭計,因為當他們知道普契尼有興趣之後,就想盡辦法要 把委託權交給他)。不過,普契尼也真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譜出了極為動聽的樂曲,容易跟,氣氛也不錯。下次有機會要去找影像來看看。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宗教的元素,第一幕的故事發生在教堂,托斯卡是個虔誠的信徒,當時的歌劇名伶,領唱讚頌聖母的音樂會。禱告的場景出現多次,十字架 甚至出現在場景中,音樂中也不時出現莊嚴的宗教和絃。但是,前面說的這多樁罪行,謀殺,虐待,妒忌,渴望等等,竟然都是在宗教的背景之下一一浮現的。這種 強烈的對比,似乎預告了半個多世紀之後,同樣是流著義大利血液的柯波拉的「教父」所採用的暴力美學。信仰與暴力,就這樣同時存在。難道這就是天主教眼中的 世界嗎?

波契利嚴格說起來不能算是歌劇男高音,除了因為他的視障使他無法在歌劇舞台上走位對戲之外,他的音量比較弱小也是原因之一。幸好錄音室的工作環境以及數位 的混音技術可以彌補這個問題。他之所以有眾多歌迷,也是因為他的音色有一種明亮,清澈的感覺,聽起來相當舒服悅耳。演唱那個理想主義者 Cavaradossi,還算勝任。這個充滿愛國理想,民主革命精神,追求藝術追求美的畫家,可真是個讓人噴飯的人物。他顯然深愛托斯卡,但是他還有更高 的信仰,那是對國家前途,對正義感的信仰。那樣的信仰使得他能夠當忍受身體折磨堅決不招供,也是當他獲悉托斯卡竟然把政治逃犯的藏身之地告訴惡棍之後,感 到不齒與氣憤,絲毫沒有憐惜她所承受的心理折磨。甚至當托斯卡感到愧疚時,傳來政治的好消息,他竟然還雀躍不已,氣得她說「可憐可憐我吧」。這段三重奏的 對白很有趣。

Tosca這個角色的確不簡單,對女高音的唱功是很大的挑戰。第一幕她一進場之後,從懷疑Cavaradossi可能出軌的猜忌,到接受他的說法,期待晚 上的約會的渴望,對男友一值催促她離開的懷疑,耍賴的內咎,發現假想情敵的怒火,合好的愛意,以及就算是合好之後,仍不忘要求畫家男友把情敵的藍眼珠改成 黑眼珠的心機。真是善變女人心阿!第二幕則要表現出內心受到折磨的掙扎,出於保護愛人的動機,以及尊重愛人的信念的動機。在惡棍利用權勢要脅虐待的情況 下,仍舊能夠不喪失理智,找好退路之後,將惡人一刀斃命。殺人之後,她仍冷靜地拿走該拿的東西,將十字架擺在惡棍身上。演唱Tosca的是年輕的 Fiorenza Cedolins,音色不錯,戲劇性可能應該再更強烈一點會更適合Tosca這個角色,情感豐富,善忌妒,強烈直接,是那種會讓男生吃足苦頭的強悍女生。 或許卡拉絲的版本會是決定版吧。

惡棍之所以是惡棍,顯然古今中外皆然,Scarpia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藉著自己職位之便(地方警長),遂行自己的私慾,他不僅想要佔有托斯卡,更想利用 刑求Cavaradossi的方式來威脅托斯卡做出愧對良心的事。最後更為了侵犯她,假裝答應她的要求。第二幕終於死在托斯卡刀下,真是大快人心。

梅塔的指揮還不錯,細膩,樂團的整體音量比較小。這套版本整體而言,或許感情不夠濃烈,過於輕淡,但是還算值得一聽。

下次再來寫寫魔彈射手。

[10/21/2006]

20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蕭邦夜曲的繽紛印象」盧西耶的爵士鋼琴佳作

Chopin_Nocturnes_Impressions_Loussier_TELARC_c_s.jpg
最 近一兩個禮拜,車上始終播放著賈克盧西耶(Jacques Loussier)一張名為「蕭邦夜曲的繽紛印象」(Impressions on Chopin's Nocturnes)的鋼琴獨奏曲(TELARC)。蕭邦讓人銷魂心碎的夜曲,竟然在盧西耶的巧手編曲之下,更顯得繽紛多樣。讓人印象深刻。
盧 西耶算是頗有名氣的鋼琴家,但是他也不算是正規的古典鋼琴演奏家,而應該是爵士鋼琴家。他最擅長的似乎是將古典音樂中豐富的旋律寶庫擷取出來,透過爵士的 演奏風格,賦予新的生命。1985年的那張「演奏巴哈精選」(The Best of Play Bach),當時算是風行一時的唱片。在他手下,不管是d小調的觸技曲與賦格,平均律,聖詠前奏曲,或是義大利協奏曲,無一不是饒富趣味,讓熟悉巴哈的愛 樂者會心莞爾。走紅之後,他繼續將這種曲風延伸到其他曲目,似乎不管是韋瓦第的四季,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甚至貝多芬的交響曲都在他的改編範圍之內。至於 這張蕭邦的夜曲,似乎是這路曲風之下,唯一一張是鋼琴獨奏的編曲,其他都是以三重奏的方式進行,除了鋼琴之外,還有低音大提琴(bass)以及。

不過,我並沒有仔細追隨他的這些專輯,多多少少是對於這種融合爵士與古典的改編曲風的保留態度吧。總覺得,改編的效果是否成功,應該有一定的限度,有些曲 子適合,但是有些可能就會有些牽強。爵士音樂的進行通常會根據一段眾人耳熟能詳的旋律開始,接著就是由參與演出的樂手個別或是配對或是一同加以變奏,而在 音樂神遊太虛之際,最初那個主旋律常常又會驟然出現,提醒聽眾這才是種種變奏的原型,也讓聽眾讚嘆與欣賞樂手變奏的優劣巧妙何在。這種主題與變奏之間的關 係,表現在爵士樂的風格之上,又會融入更多不同的風格,包括和聲,節奏等等。

盧西耶在演奏巴哈的改編方式,基本上比較是中規中矩的,主題多半得到完整的呈現,甚至在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中,完整地出現,而再加上兩大段變奏。爵士的外皮底下依舊是濃濃的古典巴哈內涵。

但是,這張蕭邦夜曲專輯卻更為徹底地將這些夜曲翻了好幾翻,演繹出讓人驚歎的新意。盧西耶不再拘泥於原曲的架構、段落,也不再嚴守將主旋律先清楚呈現的演 出風格。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的幾乎是一首全新的曲子,只不過在其中穿插一些蕭邦夜曲的主題片段而已。例如第十五軌,在頑固低音似的節奏聲中,右手奏出附點 的切分音主題,我已經完全想不起來蕭邦的原曲是何風貌了。而蕭邦筆下纖細地有些變態的e小調,卻被盧西耶配上比較輕快的節奏,憂鬱悲傷的氣氛消失了,取而 代之的是小調風格的小品。我對於爵士的不同風格並不熟悉,但是我聽得出來盧西耶企圖透過不同的夜曲的主題與氣氛,展現出爵士音樂的多樣面貌,有些在節奏上 面發揮,有些在抒情層面發揮(例如第十八軌)。曲子的結構也完全被瓦解了。蕭邦的夜曲多半是三段曲式,中段部分有時候有比較激昂的情緒展現,但是盧西耶的 改編卻常常省略中斷的發展,或是很快的帶過。

這張專輯的名稱是「蕭邦夜曲的繽紛印象」(Impressions on Chopin's Nocturnes),而不是蕭邦的夜曲,或許盧西耶也是要強調,這張專輯的音樂已經超脫蕭邦的範疇,甚至在古典與爵士的跨界融合上,大幅傾向著著爵士的面向。

聆聽這張專輯的確是一個非常愉悅的經驗。TELARC用近距離的方式錄音,把鋼琴聲收錄的很圓潤飽滿,共鳴豐富,亮麗的音色似乎像是出自貝森朵夫(Boesendorfer)名琴。

[10/11/2006]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李希特 The Enigma 影片 (四) google video可免費欣賞

最近在Google的Video服務中找到這部影片。有熱心的愛樂者將The
Enigma這部影片的上下兩個部分,完整地擺在google上供大家免費欣賞。畫質甚佳,而且有英文字幕。如果您還未看過,不妨上網瞧瞧。
用"richter
enigma"去搜索,就會看到了。另外似乎也有日文字幕可供選擇。這種內容應該會有侵權的嫌疑,不知道可以放在google上多久,要看可得趁早。

[10/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