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大多數熟悉甚至崇拜李希特的樂迷來說,這樣的註腳似乎讓人錯愕。回顧他一生輝煌的演奏是基,在音樂界所累積的崇高地位,在鋼琴演奏的歷史上絕對是數一數二頂尖鋼琴家,怎會「不喜歡我自己」呢?難道,真如本片的英文標題所示,他的一生,就真是的難解的「謎」(enigma)嗎?
不可否認地,作為影片的結尾而言,這個短短的一句話的確是個絕頂聰明的高招,突然拋出一個懸疑又充滿爭議性的一句話,讓觀眾帶著滿腦子的問號結束影片。自然也更會去想一想,李希特的一生真的是這麼不喜歡嗎?進而去回想,咦,剛剛到底看到什麼內容,他有什麼經歷來著。
有趣的問題就在於,到底李希特本人是不是真的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他的一生呢?導演(Bruno Monsaingeon, 簡稱BM)這段影片是剪接來的嗎?如果是剪接,那麼李希特本人是不是同意這樣的內容呢?
據網路上(Sviatoslav Richter Group on Yahoo)的相關討論指出,那個ending是導演BM所想出來的。該影片很大部分是根據李希特所提供給BM的筆記本,裡頭記載著一段故事,就是李希特於一九七零年代在倫敦演出貝多芬的漢馬克拉維亞奏鳴曲時,表現不佳,很不滿意自己當天的表現,而寫下了「我不喜歡我自己」那段話。BM透過他敏銳而獨到的導演眼光,當下就覺得那段話具有作為ending的強烈效果,於是在開始拍攝的過程一開始,就請李希特唸那一段話。後來被剪接成大家所看到的結尾。BM對於那樣的ending還覺得很滿意呢。
那麼,既然是剪接的,李希特本人同不同意呢?根據BM的說法,李希特看過毛片之後,沒有表示特別的意見,大概是沒有意見吧,他只說,「在講我」(it's me)。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李希特本人對於這樣的ending沒有意見。但是,這也有可能是他認同這樣子的影片效果,具有戲劇性的張立,然而卻不一定表示他認同那句話可以作為總結他一生的註腳。對於這點,我想是沒有什麼定論的吧。
[02/13/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