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收了一套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全集。算一算,我已經收藏了相當數量的全集錄音了,波里尼/阿巴多(DG),拉羅佳/夏伊(DECCA),塞爾金/小澤征爾 (TELARC),齊瑪曼/伯恩斯坦(DG),肯普夫的兩套DG錄音,帕年卡,布蘭德爾/李汶(PHILIPS),巴倫波音/克廉貝勒(EMI)等等。由 於我本身很喜歡貝多芬的鋼協,所以多多益善。我不喜歡區分什麼叫做最權威的版本,只要對我的口味的,只要我能聽出一些好的特質,都是值得收藏的好東西。那 麼這套錄音有何特色呢?
這 套錄音發行於2003年,當時在古典樂壇也算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是指揮家的緣故。專精古樂時期演奏風格的指揮家哈農庫特在90年代末期推出的一套貝 多芬交響曲全集,相當受到各界的好評,因為他有那個本事能夠將大家已經聽到耳熟能詳甚至聽爛的曲目,賦予新奇的詮釋手法,保持樂曲的新鮮感。比起諾寧頓的 古樂風格,哈農庫特的版本又有所不同。除了特有的明快節奏之外,在某些樂句的表現上常常會多帶有一些溫暖浪漫的氣質,那是大多數的古樂樂團版本所欠缺的。 也因此,當哈農庫特推出貝多芬鋼協全集時,頗受矚目。另外一個原因,自然是鋼琴家了。法國鋼琴家艾瑪德(Pierre-Laurent Aimard)並不是每個愛樂者都熟悉的鋼琴家。我從未聽過他的錄音,儘管不時接觸到有關他的演出或是錄音的評論。一般認為他特別擅長20世紀的現代音 樂,對於古典時期的曲目,著墨不多。因此,當我看到這個錄音時,心理頭還是多少會納悶,哈老怎麼找個這個傢伙來合作。有這樣子疑問的當然不只是我,也不只 是眾多愛樂者。連鋼琴家本人都沒有想到過哈老會找他合作貝多芬的曲子。據說哈農庫特有一回聽到艾瑪德的音樂會之後,就有了找他合作的念頭。
在唱片的解說內頁中,艾瑪德坦率地談到雙方剛開始接洽時候的心態轉折。首先,他作夢也沒想過他竟然要灌錄貝多芬的鋼協,對專攻現代音樂的他來說,這些算是 古董級的作品了,喜歡的人多,彈的人多,久而久之,有一種約定成俗的演奏樣式似乎也慢慢僵化在鋼琴家與聽眾的認知。例如,降E大調的「皇帝」就非得表現出 鋼琴家以一擋百的恢弘氣勢不可,這種強調對抗的刻板印象,充斥著許多錄音版本中。艾瑪德本人倒是頗不喜歡這種俗氣的感覺。幸運的是,合作的哈農庫特在這方 面與他的理念頗為一致,哈老特別著重回歸樂譜與樂曲本身,甩開傳統演奏風格的包袱,一個小節一個小節地摸索貝多芬的創作原意,以便忠實地傳達樂曲的精神。 而哈老也贊同艾瑪德對於貝多芬鋼協的基本觀點:既然是協奏曲,就應該是協同演奏之意,比較像是協奏交響曲(布拉姆斯?),而不是戰鬥曲。就這樣,兩個人似 乎一拍既合似地基於相同的理念來全是,他們在演奏的過程中,特別著重於傳達出鋼琴與樂團的水乳交融和諧氣氛。
TELDEC的錄音相當稱職地反映出音樂家的詮釋理念,各種樂器的音色與音量相當均衡溫暖。鋼琴的音像聽起來沒有一般錄音那樣巨大(例如塞爾金的 Telarc版),感覺就像是樂團的一個部分。且聽第四號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部分,鋼琴從小提琴那裡接過這個主題之後的發展,我們聽到的是一種和諧 的音色,鋼琴的左右聲部,弦樂聲部,管樂器聲部,交織在一起。又請聽皇帝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展開部後段,鋼琴右手激昂的分解和絃與管弦樂總奏的配合,聽起來 完全沒有吉列爾斯那種劍拔孥張的戰鬥氣勢,別有一番不同的風味。
但是,這也不表示他們的演奏有「軟弱無力」之嫌,哈農庫特指揮的歐洲室內樂團在演出皇帝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恢弘氣勢之際,一點也不輸給規模更大的交響樂團。 他們在處理第三樂章輪旋曲,反而在靈活度與力度上更顯輕盈而果斷。整體演奏速度而言,他們的演奏算是偏慢的。慢板的樂章中,儘管沒有濃烈情感激昂的盡情抒 發,但是在和緩恬靜的氣氛之下,往往也是柔情似水。
還沒有機會仔細聽前三首鋼協,至少以第四首與第五首而言,這個版本是一個自成一家之言的優異版本。有興趣的話,還可以找原班人馬灌錄的「合唱幻想曲」來聽聽。
本套全集由TELDEC製作,發行於2003年。編號為0927-47334-2。
[12/21/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