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惡毒的樂評

惡毒的樂評

我沒有聽過現代作曲家Reger的曲子,但是剛剛讀到兩句評論他音樂的評論,真是非常惡毒,招招命中要害,妙哉。與大家分享。評論者是名為Irving Kolodin的樂評人(1934):

"Reger's Quartet, Op. 109, looks like music, it sounds like music, it might even taste like music; it it remains, stubbornly, not music."

大意是說,「Reger的這首四重奏,看起來像音樂,聽起來像音樂,甚至嚐起來可能也像音樂;但是,終究不是音樂。」

Reger might be epitomized as a composer whose name is the same forward or backward and whose music, curiously, often display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大意是說,「Reger這個人,總歸一句話就是,名字不管是順著唸或是反著唸都一樣,更絕的是,他的音樂也有這個特性。」

我買過一本小書,書名叫做Bad Press: The Worst Critical Reviews Ever!裡面也是收錄各種惡毒的藝術評論,似乎並沒有這邊列出的這兩條。欣賞這種樂評還挺有趣的,拐彎抹角批評,不管是開罵或是讚揚,都不失風度,又展 現批評者的文字造詣,總比直接拿F字出來好得太多了。



F字,我是說fantastic,別想歪了。

[08/29/2007]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讓妮可萊耶娃(T. Nikolayeva)傷透腦筋的貝多芬「漢馬克拉維亞」

妮可萊耶娃(Tatiana Nikolayeva, 1924-1993)是俄國頂尖鋼琴家之一,與李希特還有吉列爾斯都算是同一時期叱吒風雲的俄羅斯傳奇。蕭士塔高維契驚人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Op. 87)就是提獻給她,而她也儼然成為這套曲目的最權威代言人,至少曾經灌錄兩次全集錄音(早期的Melodiya,以及Hyperion數位錄音)。有人 特別欣賞她的巴哈。她更於1983年在莫斯科舉行馬拉松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的演奏與實況錄音,最早在西方國家由英國的Olympia發行 (1994),絕版多時。




最近才又出現新的包裝重新發行(Scribendum, 2003),定價頗高。



前一回我在eBay購買了這套實況錄音,但是拿到手之後卻是很怪的一項製作。首先,它不是由Olympia發行的,雖然整個系列的封面設計非常像,都是以 油畫為封面主題。此外,它用了 11張CD的容量,雖然除了奏鳴曲之外,還有幾首變奏曲,可是比起一般看到的9張CD的製作,還是有顯著的不同。仔細看,才知道這是南韓的唱片公司拿到代 理之後所發行的,由SKC負責壓片,版權取自俄羅斯的LADD公司。內頁解說尚稱良好,除了有鋼琴家生平簡介之外,還附有Julian Haylock撰寫的曲目說明。儘管如此,我還是對這套CD有些存疑,因為錄音品質與演奏的內容免不了讓人懷疑,這真的是傳說中的那位鋼琴大師嗎?




一般說來,錄音的品質不甚理想,鋼琴音色有一些刺耳,偏亮,不知道跟韓國壓片有無關聯。觀眾的咳嗽聲算是相當克制的,不過有些曲子演完之後的掌聲也是頗為「節制」。演奏而言,由於一直沒有那個吸引我全部聽完的吸引力,所以僅就貝多芬的「漢馬克拉維亞」來談談我的感想。

最大的問題或許是錯音。老實說,我並不是那種很挑剔完美技巧的人,對於現場演奏中難免出現的錯音也往往不以為意,不過,這個版本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錯音連 連,「有始有終」。一開始鋼琴「爆衝」的主題出現之後,銜接到過門之前的短短幾個小節,就出現了很明顯的錯音;而第四樂章偉大的賦格曲結束之後,最後一兩 個小節尾奏鋼琴以左右手同時奏出強有力的顫音衝向最後四個強力和絃,以慶祝這個旅程即將到達終點之際,竟也有明顯的錯音。或許念在這是實況演奏錄音,演出 者是女性鋼琴家,而且是六十歲左右的老奶奶了,我們實在不該過於苛責這些演奏上的小瑕疵,但是,它們的存在的確相當程度影響了音樂欣賞的樂趣。

過多的錯音明顯說明了她當晚並沒有能力隨心所欲地表現樂曲的內容,也自然影響到呈顯出的樂曲結構。奏鳴曲式的主題之間與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之間的快慢對比 與情緒變化,不夠明顯,或者甚至在同樣主題表現中,卻有分離的感覺。再以第一樂章來說,第二主題的出現到初步的發展中,顯得平淡無奇,沒有任何對比,而是 以較為閑適的方式表現。展開部結束進入再現部時,爆衝主題的衝擊力道不夠強。第四樂章的賦格也不理想,聲部的獨立性與連續性甚弱,連接至鏡像賦格之間的那 段過門也顯得過於隨性,以致於詭譎的賦格主題以相反順序呈現時,不甚明顯。總體而言,音樂的推進感與緊張感並未能滿足聽者的期待。

要找到每一首都具備高水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非常困難。連要找到一套實況錄音的全集,幾乎更困難。就這點而言,妮可萊耶娃的版本的確是極高的成就。 但是,演奏品質與水準的參差不齊,適所難免。貝多芬這首連李希特都感到吃力的曲子(李希特1976年在倫敦的演奏中,儘管滿場觀眾叫好聲不斷,卻不滿意自 己在賦格曲的表現,於是以完整的第四樂章賦格曲作為當晚音樂會的安可曲。他本人多次表示,這首曲子讓他很頭大,帶給他極大的精神壓力與心理焦慮。),或許 是妮可萊耶娃這套全集中,較不出色的一首。其他首呢?有機會再來談談。

不過,回到最初的問題。有人知道究竟韓國LADD這套全集背後的版權故事嗎?到底是不是和Olympia那套是相同的錄音?說真格的,我寧願不是。

[08/0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