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朱里尼與史卡拉愛樂的貝多芬


指揮大師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在1990年代灌錄了八首貝多芬的交響曲(第九號合唱成為遺珠之憾),由SONY Classical發行。這個版本既讓人期待,也讓人好奇。畢竟,這應該算是大師這輩子最接近全集的錄音吧,因此自然是值得期待的版本。儘管如此,這套版 本卻似乎始終得不到很多的關注。或許是因為朱里尼合作的對象並不是諸如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乃至於芝加哥交響樂團等傳統的知名樂團,而是一個年輕、但默 默無名的小樂團,史卡拉愛樂。這樣的合作,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嗎?演出成果如何呢?或許可以從這張收錄了第一號與第七號的唱片中一探究竟。
朱 里尼曾經灌錄多張優秀的貝多芬交響曲,例如八零年代與洛杉磯愛樂合作,由DG公司發行的第三號「英雄」,第五號,第六號「田園」,與第九號「合唱」,至今 仍是收藏家追逐的好貨色。七零年代則是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由EMI公司也發行了多首交響曲(六、七、八、九),更早之前與芝加哥交響樂團也灌錄過。但 是,他似乎從未進行或是完成任何貝多芬全集的錄音計畫,直到九零年代這個錄音計畫。單就這個考量,這套準全集錄音就是值得收藏的對象了。

以朱里尼的資歷,說他想要與世界上任何知名樂團合作灌錄貝多芬全集就可以排得上檔期,應該不為過。但是,他卻選擇回到他的故鄉義大利,回到他熟悉的音樂環 境與六零年代他發跡的米蘭,這卻是值得敬佩的事。雖然說我們已經習慣將「史卡拉」與義大利歌劇連結在一起,對於擅長義大利歌劇的樂團是否能處理好貝多芬, 不無懷疑,但是,義大利樂團的一般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在大師的巧手指揮下,或許也能奏出完美的合聲與激昂的活力。

史卡拉愛樂(La Scala Philharmonic Orchestra)與眾所皆知、專職演出歌劇的史卡拉歌劇院樂團並不相同,雖然很多歌劇樂團的成員也同時是史卡拉愛樂的成員(有點類似維也納愛樂與國立 歌劇院樂團的組成)。史卡拉愛樂成員來自米蘭乃至於義大利許多不同樂團的成員,顯著的特色就是團員年紀都很輕,特別是弦樂部門。

那麼這張CD的演奏如何呢?我聆聽多遍之後的最大感想是,好的指揮家,即使按照傳統的演出樣式來發揮,一樣可以琢磨出處處讓人充滿新鮮感與驚喜的音樂。貝 多芬的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其實應該算是第二號,因為它的完成時間比第二號來得晚,也因此,第一號交響曲中已經透露出許多貝多芬個人在作曲上即將開拓新頁 的端倪。就速度上來看,朱里尼顯然是比不上很多強調古樂演奏形式的版本,例如哈農庫特,或是阿巴多最新的一套錄音。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四平八穩地推進主 題的發展與樂曲的律動。第二樂章的行版與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速度恰到好處,順暢流利而不做作。朱里尼的詮釋方式特別著重樂器聲部之間的平衡,所以我們可 以清楚的聽到鼓聲,大提琴,中提琴加入合奏的行列。至於第七號交響曲,偏慢的速度的確一開始讓人不太習慣,特別是我們已經被克萊伯那種大醉狂喜的酒神風格 所寵壞之後,尤其是第四樂章。但是撇開激情不足不談,第二樂章稍快板的弦樂部份,綿密與精緻的程度讓人愛不釋手,直透人心,卻又不會過於沉溺在其中。

讓人吃驚的是,這種聲部的清晰通透效果,並不是錄音工程師在電腦上「修飾」出來的。CD解說中提到,朱里尼非常厭惡這種修飾,他堅信,讓音樂的不同聲部維 持平衡,是指揮家的工作,不是工程師的工作。所以他和樂團成員每次錄完一個段落之後,都會回到視聽室仔細聆聽錄下的版本有何需要改善的部分,然後繼續重新 演奏錄製。當然,SONY的錄音技術在這張CD發揮得相當好,充分實現了大師的錄音理念,讓我們聽到如臨現場的身歷聲和諧感。

朱里尼的堅持真是真知灼見,讓人由衷敬佩。這種工作的態度也反映在樂曲的鋪陳中,我們可以聽到一個長者敞開胸懷、以最誠摯的態度在述說一段段的故事。這種 聆聽音樂的感動,截然不同於那種花了很多時間解釋節拍器速度應該要多少,或是18世紀的快板跟20世紀的快板有什麼差別等等的理論背景之後,而做出來的音 樂所得到的啟發。

聆聽古樂演奏樣式的錄音,我們猶如上了一堂課般的啟發,「阿,原來貝多芬那個時代是這樣子演奏阿」。但是我相信,這種啟發永遠也抹去不了上一代的指揮大師,福特萬格勒、貝姆、克萊伯、以及朱里尼等人所代給我們強烈感動。

這張CD讓我下定決心要把這個版本蒐齊。也推薦給大家。

貝多芬交響曲第一號與第七號
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指揮史卡拉愛樂管絃樂團(La Scal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錄音:Teatro Abanella, Milano, Italy. 1991
SONY Classical SK 48236 (1992)

[01/0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