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2日 星期六

完美的悲傷

始終無法真正領悟莫札特的音樂。


mozart_szigeti.jpg


昨天深夜聽西格提(Szigeti)拉莫札特的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304),第二樂章的後半段,竟然聽到小提琴彷彿在啜泣。小提琴的複音奏出傷感的和絃,再加上刻意不加修飾的音色,如此深刻的情緒,自然抓住我的注意力。


據說那首曲子是莫札特人在巴黎時,驟聞母親過世的消息,傷痛之餘寫下的數首小調樂曲之一,其他著名的就是鋼琴奏鳴曲k.310了。一般都認為,莫札特是個 音樂天才,也就是說,音樂渾然天成,從內心的醞釀到付諸樂譜,常常都是一氣呵成。旋律,合聲,配樂器,林林總總,彷彿就在筆間自然流露。


或許是因為他的音樂創作往往缺少其他「苦情」作曲家的煎熬過程,或許因為他的歲月短暫,不曾經歷過人生的苦痛,所以有人認為,他的音樂中,沒有真正的快 樂,也沒有真正的悲傷。心情沮喪時,他依舊寫得出光輝燦爛的曲子;即使悲傷的音樂得到盡情的抒發,往往緊接著就以快樂的曲調結束,例如K. 466。情緒變得快,是不是就表示那些情緒都不夠深刻,太過表面或幼稚呢?我到不認為如此。如果音樂是情感的舒發,那麼莫札特的悲傷就是舒發悲傷的情感。 那是他個人的情感。我們不一定會認同他的情感,但是他的悲傷是可以藉著音樂感染給我們。


其實,過於老練成熟的情感,反倒不如直接表達的情感來得真,來得純。通常人的情感總是參雜了各種的因素,七情六慾,禮教,風俗,利益,面子,理性,理想, 對象,場合等等。所以表達出來的情感,往往不是真真發自內心的情感,必須經過修飾。但是,社會上有什麼共同接受的表達情感方式呢?沒有,除了壓抑。所以, 人們多半滿腔情感,閉而不發。我們會稱讚這種人,修養好,脾氣好,懂事。換言之,情感的表達需要中介,文明人的中介方式就是壓抑,「修養」不好的,會用其 他媒介表達。


莫札特的悲傷,跳脫了那一層。當然,他也不是直接表達,他也需要中介媒介,也就是他的音樂。那是他的天性。或許,因為他悲傷與他的表達連結得如此巧妙,所以顯得完美吧,完美得令人難以想像,悲傷這回事也有所謂完美嗎?誰會相信?沒有人作得到這點,除了天才。


也因為莫札特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於一般人,所以,一但接觸莫札特的悲傷,很容易感受不到共鳴。除了美麗的樂音之外,好像就沒了。這就好像我們看到青少年 為了感情爭風吃醋,會動刀動槍的,可是文人雅士可能會吟詩作對,甚至撰文抨擊對方,前者不懂後者,覺得造作不真,後者不恥於前者的做法。說穿了,只是不同 方式罷了。


所以,或許要欣賞莫札特的悲傷,可以試著打開我們的心胸,暫時將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擱在一旁,讓音樂來感化我們的心靈,而不是試著用我們的心靈去體會。當你發現眼角不自覺地滲出淚水時,他已悄然進入你心。


莫札特的天才,或許就在於,他能夠用人類最普遍的音樂語言,表達人類最普遍的情感。那是無以名之的本領,除了與生俱來,還有什麼解釋嗎?至於音樂是透過什麼管道影響到我們呢?沒有人知道。只能說,那是一個失落的環節,可以感受其作用,卻無以名之。


[04/22/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